破布子發現新菌種 生吃好菌多
[聯合報/記者李威儀/台北報導]2010.03.04
傳統料理食材「破布子」中發現有益腸胃的新乳酸菌!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陳奕伸花費5年時間,進行破布子的乳酸菌研究,終於鑑定出新菌種,並以破布子的台語發音「pobuszlhi」命名,研究成果更登上國際權威性為微生物期刊。
陳奕伸說,自己會開始對破布子有興趣,是因為破布子是中南部家庭中很常見的料理食材,他在台中的家人也都喜歡吃,但他卻發現很少有人對破布子進行研究,因此他在日本留學時,便開始與日本梨山大學及日本技術評價研究所生物資源中心﹙NBRC﹚合作探究破布子乳酸菌,去年終於投稿(國際系統與化學期刊)(IJSEM)獲得通過。
在研究期間,陳奕伸到傳統市場、超級市場和工廠,去採集塊狀及粒狀的破布子樣子,進而發現破布子內含多樣性的乳酸菌,成為確立新菌種的基礎。
陳奕伸指出,台灣的食物普遍偏鹹,但研究結果顯示,新菌種的耐鹽性較其他乳酸菌來得好,未來透過食品加工方式,也可以將破布子乳酸菌添加到食物之中,增加營養成分。
陳奕伸說,由於破布子乳酸菌屬於植物性乳酸菌,一般而言對消化液有較佳的耐受性,腸道的通過率不會太差,雖然還需要更多研究數據支持,但他指出,破布子乳酸菌未來很有發展,例如將破布子乳酸菌製成腸胃保健膠囊就是應用之一。
傳統料理中多半將破布子煮熟作為配菜,但陳奕伸說,發酵食品一旦加熱後,所含的乳酸菌量就會減少,只有生吃才能吸收到對腸胃保健效果較好的活菌。他說,吃稀飯時就可以搭配生的破布子,除了更健康,也有不錯的風味。
破布子 含新種乳酸菌
自由時報2010.03.04
[記者陳怡靜/台北報導]台灣人食用的「破布子」裡頭竟有有益健康的乳酸菌?銘傳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陳奕伸經過五年研究,在「破布子」中發現新菌種,並命名為「pobuszlhi」﹙破布子的中文羅馬拼音﹚,研究還登上國際為生物期刊(l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l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),讓台灣美食也意外揚名國際。
陳奕伸從小吃稀飯時,母親都會端上破布子配飯,過去曾從豆鼓、酸菜等傳統小菜中找到乳酸菌的他,和學生也靈機一動,開始到傳統市場或食品工廠尋找不同種類破布子,還與日本國立山梨大學及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合作,確認破布子含有全新品種的乳酸,也獲得命名權。
為確認破布子中含有沒人發現過得新菌種,陳奕伸的研究團隊整整花五年比對、
研究,「確實沒人發現過,當時真的非常開心!這是可遇不可求的!」他也表示,
將新菌種取名為「pobuzlhi」(破布子),還在研究中說明破布子是台灣美食,就是希望外國人會因此好奇、想嘗試看看這款美食。
他更發現,未加熱時的破布子」每公克平均乳酸菌數目,也有十萬到八百二十萬的差異,一般民眾在超市可買到的粒狀破布子,多半乳酸菌較少,若想透過破布子攝取較多乳酸菌,基於乳酸菌加熱後就變死菌,建議民眾直接食用傳統市場中販售的塊狀破布子,避免煎、滷、炸、煮,死菌雖仍有保健效果,但效果不如活菌。
從破布子中找到新菌種,也讓陳奕伸的研究團隊士氣大振,現在還要針對宜蘭特有的「醬冬瓜」、台南的「西瓜綿」等繼續研究,「學生來自台灣各地,都會提供很有趣的想法,希望可從各種台灣美食中找到乳酸菌,未來也可應用在保健食品上,增加保健食品風味!」